2008年10月17日

A Ciyt within the City

Kaohsiung Midtown
在全球化的發展情勢之下機場已晉升為足以代表一座城市門戶的象徵性建築物,而各大國家也紛紛致力於此來迎接每個抵達與離開的片刻。機場也象徵著一個城市的經濟狀況與文化水平,同時賦予這城市期望被世界定位的樣貌。而當各城市再積極對外爭取更多表現和參與相關經濟活動時,除了須具備基本完善的服務外,更須超越以往的規模,重新檢視屬於這城市的風格,發展齊獨特性,從小到大,面面俱到地滿足各種需求。
由各個國外機場的案例中其實不難發現各國機場發展模式及內部機能組織的龐大化相對驗證著機場本身所負擔的運量及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顯而易見的在前幾篇文章當中所提出在本次設計案中小港機場的現況及未來是沒有辦法去撐起現在國際上各國家的機場如此的發展型態,對於小港機場如此蕭條再加上民航局對於小港機場也沒有提出重大願景及想法現況之下,我提出藉由Midtown的概念結合高雄國際機場的想法試圖提升機場流量及突破發展現況。
將Midtown提在機場空間的想法是來自於現今機場空間所體現出來的城中之城的發展型態,但這樣的發展形式明顯的對於小港機場而言是夢一場,但對於城市行銷及未來機場發展型態而言小港機場在現況來說早已不符合國際需求,雖然說高雄不見得一定要在國際上搶一個位置,但邊緣化的國際機場還是有邊緣化的做法,至少做好準備,未來的一切都會是未知數。Midtown是訴諸於開放式的城中之城的發展型態,利用城市、國家民眾及機場所帶來的觀光資源來撐這樣的一個計畫,運用Midtown的空間複合多樣性及城市開放感來提高機場用地的被使用率 ,並將機場空間轉向為一城市空間型態提高機場用地的使用效率。
A City Within the City空間性質
1.中型展覽空間:開放南部較有國際競爭力之產業固定展覽,各產業展期大部分時間只針對開放給外籍客戶與會人士進行商業性展覽演出,提高在每次展期時間能有固定外籍商務人員及遊客進入高雄。
2.中、小型會議空間:加快各公司及客戶之間的商業協定,提高在展覽期間的商業行為之運作,以提升此展場空間的競爭力
3.產業進駐設點辦公空間:藉由廠商進駐辦公提升展期時段商業發展流程順暢度
4.小型過境旅館:提供旅客過境及商務人士過境、辦公短期停留使用
5.高雄形象館:展示高雄的現在、過去及未來
6.當代美術館:其定位較高美館不同展出範圍較有彈性
7.通道、廣場、綠地空間:藉由虛體空間提高整區的層次性
8.商業空間:提供微形商業空間增加此區的被使用性
目前所提出的8項空間為此Midtown所提供的基礎機能,在展場空間、會議空間和駐點辦公空間的定位上是希望利用機場的使用性質及會展經濟所講求的快速方便的使用型態和提升在地產業行銷國際之競爭力而有如此的定位及使用方式,而在展覽期間所鎖定的對象為外籍商務人士為主不只是為了提高展期商業密集度及作業效率,也是為了和高雄既有的會展空間在定位上做一個有效的區隔性。而在當代美術館及開放性空間的定位上則是屬於和城市相互結合使用的型態,而這樣的結合更是提供生活空間上的回饋,目前小港機場對於噪音的回饋方式只單純的建構於金錢上的方案,而在Midtown所利用機場用地提供的空間當中所提出的是一種生活上的回饋方式。在整區的定位上則是帶有台灣未來感和實驗性格的空間感受,帶有破壞地域感的異質色彩提供城市一個不同的空間型態,不論是展覽類型或是開放空間的公共設施都希望能有這樣的空間感受,像在開放空間的部分希望是能夠變成定期提供台灣建築師與國際交流的空間,大家在這嘗試實驗由台灣觀點所形成不同型態的空間,也提供一個國內可直接交流互動實驗空間的空間。
而就長期計畫而言因小港機場未來的不確定性所以衍生出來的Midtown發展模式最完美能的長期計畫就是能夠直接而有效的提高小港國際機場的流量,但要是走向最最為讓人心痛的關場結局的場面時,則會提出新建住宅及擴大綠地範圍等計畫以補足目前所提出的Midtown型態。

1 則留言:

aminchen 提到...

幾點意見...
1)看來, 你把內容給"搞大"了...這也是做法之一...沒關係,先複雜化,再收斂之..
2)所謂"商業空間",可能必須再進一步定義清楚(或描述地更仔細)
3)當代美術館-->這個提法太沉重了,或許不要這個詞匯,或換個名詞,亦可保留原本功能...
4)由於各個機能空間之間,已呈現複雜化,所以空間機能(關係圖)/泡泡圖要先行提出...
5)還有"全市圖面",把你的基地"位置","功能定位與分析","交通區位","在城市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會展演)說明清楚...會比文字敍述來得有效...